2011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召开

  • 日期:2011-07-09
  • 1559
由中科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2011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rn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Fronitier,2011)于2011年7月6~7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的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会议室召开。 大会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石耀霖院士担任主席并致开幕词,对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丹麦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国际专家参会表示交流欢迎,对国内科学院系统、中国地震局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系统及中国科技大学等兄弟单位专家和领导参会交流表示感谢,对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和具体日程情况做了介绍。石院士在致词中谈到今年研讨会与以前有所不同,在有更多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参会的基础上,许多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年轻人也参会并将做报告,这样的交流,不但有利于实验室把握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提高实验室国际开放程度,而且有利于为年轻人提供和国际一流科学家进行合作机会,为实验室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中科院科技资环局周少平教授代表中科院资环局为研讨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周教授在对实验室国际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的同时,谈到:自2003年实验室成立以来,每年都举行国际研讨会,这已经成为一个惯例,但每次来参会,感触都不同,研讨会的规模、参会国际一流专家的人数和学科领域都不断扩大,今年共有43位学者将做报告,将地球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大家,资环局表示衷心祝贺,最后周教授也祝参会的外国专家在北京期间,工作和生活愉快。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董琪教授分别代表资环局和国际合作局为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董琪教授在代表国际合作局表示祝贺时,谈到: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在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基础上对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希望通过与国际上同行的交流,加深了解,从而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最后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表示感谢,并祝贺研讨会成功召开。 7月6日研讨会分四个专题报告分别由孙文科教授、Dave.A.Yune教授、Benjamin Fong Chao教授和Maarten V de Hoop教授主持,共有18名专家学者做了报告。 Yves.M.Leroy教授首先做了“极限理论在褶皱和冲断带与加积楔结构分析中应用”报告,报告中介绍了加积楔中流体过载作用,过载理论力学机理,动态/静态过载理论关系及其在地质构造中的应用;对于二维问题比较了各种锥度构造破坏的优先方向,以流体作用三角形区域为例,分析得到在压临界情况下推动块体变形;超临界情况下,使得块体分层变形。并对未来将要做的“三维加积楔的稳定性、流体孔隙压与温度耦合的演化问题做了介绍”。 刘嘉琪院士做了“当今世界火山活动的态势与发展趋势”报告,报告中,就火山喷发与地震密切关系、近年来火山喷发趋势、日本大地震后对我国火山带的影响、并对未来我国火山活动趋势做了预测。火山的喷发与地震有着密切关系,火山活动一定是由地震活动引起,但地震活动并一定引起火山喷发。目前世界出于地震活跃期间,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同样出于活跃期。全球性的火山出于一个活跃期,但黄石公园、长白山等其它活跃火山导致灾难性灾害的喷发不会在最近发生。 石耀霖院士做了“紫坪铺水库是否触发了汶川地震”报告,汶川地震不可能由人为的水库引起,因汶川地震为构造型地震,由于水库蓄水引起的弹性应变能变化与地震总能量相比可以忽略。但水库蓄水对库伦应力起到增加作用(弹性载荷、孔隙弹性载荷,和孔隙流体压力扩散)。如果断层渗透率足够高,库伦应力会增加但增加的大小在千帕量级;如果想得到紫坪铺水库触发汶川地震的证据,我们就需要得到更详细的断层信息及渗透率信息,根据目前结果还不能得到水库触发地震的证据。构造应力在汶川地震的增加量大约为2.5KPa/a,因此从应力角度分析,即使没有水库影响,汶川地震也应在几年内发生而不是几千年以后。 郑永飞院士做了“大陆俯冲带的化学动力学过程“的报告,地球动力学包括物理地球动力学、构造地球动力学、化学地球动力学、观察地球动力学、实验地球动力学和计算地球动力学几个部分。化学动力学在宏观上包括结构、材料的化学运动学过程及演化,在微观上包括化学组分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微观尺度的物质扩散运动和宏观尺度各向异性地球动力学过程共同构成了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大洋俯冲带和岛弧的岩浆活动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以中国大陆为例,从岩石化学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大陆的演化过程。 马瑾院士做了“地震主题地区与分析现今构造运动的新方法”报告,大陆地震的成丛性和成块性;大陆地震主体地区的时空分布;现今构造活动的新方法和提前发现地震主体地区的可能性,提出块体假设。人为地表温度场包含了现今构造活动的信息,成组地震发生事,主体地区发生了整体性的活动,利用已有研究方法,增加卫星新方法,有可能提前识别主体地区。 范天佑教授,做了“断裂理论与块体动力学关系”的报告,丛断裂理论方面对马瑾院士提出的块体假设的正确性与否进行了探讨。 其它教授和年轻学者也各自做了精彩报告,报告中讨论积极热烈,70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会议室后面的服务区也被学校同学和外单位的老师和同学站得满满的,粗略估计正式参会人员及旁听的人员超过150余人,10余名外籍国际专家与几十位国内著名学者的精彩回答,使整个会场中不断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整个会议的报告、提问回答环节全部为英文,在提高和交流学术知识的同时,也大大锻炼了同学们的英语表达能力。2011年7月7日将有25位国内外学者继续为大家做精彩报告(待续)。 地学院:朱伯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