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院夏季学期高级强化班《构造岩石学》于6月14日下午在阶二2教室开讲,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树文教授,《构造岩石学》课程共20学时,时间为期一周。今年是该课程在我学院开设的第六个年头,作为我们夏季学期的老朋友,刘树文教授对公司的学术氛围非常熟悉,能够针对员工专业程度安排具体课程内容,讲课风格轻松愉快,所授内容通俗易懂。 构造岩石学的发展与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发展息息相关,从Lapworth研究Moine断层开始,构造岩石学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快速。构造岩也称为断层岩或动力变质岩,构造岩是原有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经受一定程度的脆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发生一定程度的破裂、滑移、重结晶等作用所形成的岩石。这种岩石在物理性质、组构等方面与原岩有所不同,同时可能引起一些化学变化,形成新生矿物。 课程内容共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 岩石矿物变形;第二章 影响岩石矿物变形的主要因素;第三章 构造岩的分类;第四章 糜棱岩系列的变形岩石;第五章 碎裂岩系列的变形岩石;第六章 岩石矿物变形的运动学标志。通过构造岩石学研究,可以了解岩石变形作用的特征与机理、变形作用发生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形作用的运动学标志,同时为变形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提供可靠的信息。其实践性非常强,与地震研究、地质工程等密不可分。 刘树文教授首先介绍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考核方式,课程主要涉及岩石矿物变形、影响岩石矿物变形的主要因素、构造层次和构造岩的分类、糜棱岩系列的变形岩石、碎裂岩系列的变形岩石、岩石矿物变形的运动学意义等六方面内容。 刘树文教授指出,构造岩石学是以研究构造岩的组构、组成、成因机制和地质应用为对象的岩石学分支,是介于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兼有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的学科特点。构造岩石学通过岩石学的记录再造应力-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希望同学能认真学习,深入思考,通过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熟悉基本术语和研究方法,并对构造岩石学课程获得比较深入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刘树文教授根据员工不同的专业特点,重点突出,讲解概念清楚,富于启发性,通过实例、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把构造岩石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启发同学深入思考,课堂效果良好。 教师简介:刘树文,教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8年9月生于吉林伊通,1988、1991在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分别获 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9月至1993年8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然后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IGCP全国委员会委员、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D辑》、《地学前缘》和《世界地质》编委。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在《Precambrian 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7篇。1999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加拿大Saskachewan大学地质科学系; 2001-2002年作为教育部高级学者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质学系;2005年1-3月访问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1997-2006年间四度访问韩国。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等。曾荣获1993年度地质矿产部科技“三等奖”和200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地学院:袁敬强 肖玲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