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地学院开设的《高等大气动力学》教学与课程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黄荣辉院士、陈文研究员,北京大学刘式达教授、刘式适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魏东平教授、姚凤梅副教授,课程主讲人魏科、王林、黄平等三位老师和员工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课程负责人黄荣辉院士主持。 自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以来,《高等大气动力学》即是地学院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最先的名称是“大气动力学”,由时任第一届地学部副主任的叶笃正先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编审,并于1979年聘请芝加哥大学郭晓岚教授主讲,1982-1983学年课程名称更为“高等动力学”,1985-1986学年更名为“高等大气动力学”,在近30年的教学中,曾庆存院士、黄荣辉院士、陈文研究员、张学洪研究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黄荣辉院士28年如一日默默耕耘至今,他的言传身教和大家风范,给历届员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中国科学院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研究会上,首先由黄荣辉院士简要介绍了“高等大气动力学”课程开设的相关情况。近年来,大气科学呈现出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综合性不断加强,员工来源与专业基础存在差异,“高等大气动力学”课程的开设方式进行了改革,即在第一学期开设“大气动力学导论”,主要向同学们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期开设“高等大气动力学”,从而形成了研究生院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大气动力学体系,这种改革受了员工的高度评价,授课效果较好。召开此次研讨会,就是为进一步保证动力学体系的一致性和严谨性,认真总结课程开设的基本经验,重新规划、设置和设计课程的内容,遴选部分科技前沿问题,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随后,研究生院地学院魏东平教授介绍了研究生院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后学时的确定、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夏季学期课程安排等方面与各位专家进行了交流。 主讲教师魏科老师就“高等大气动力学”的课程大纲草稿向各位专家逐章逐节较为详细的说明。专家们从章节设置、内容安排、教学要点、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较为明确可行的修改意见。专家们严谨细致、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黄荣辉院士进行了总结,指出课程大纲的编写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在相关理论的遴选方面,要选择那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对那些有争议、未被实践充分证实的理论暂时不要编入课程大纲;二是大纲的编写要有特色,要从大气科学新进展和前沿科学问题中精选有动力学理论价值的进入主讲大纲;三是概念的定义要严格,不能似是而非,要严谨严密;四是要进一步压缩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大气科学部分,部分前沿问题可以纳入夏季学期来开设专题讲座。 另外,为落实研究生院教学改革精神,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地学院相关学科和课程大纲研讨会将在10月下旬陆续召开,与这次研讨会相似,与会专家们将就课程大纲的设置和内容进行审定。 地学院:李光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