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大气所所长王会军研究员讲授东亚夏季风研究的最新进展

  • 日期:2010-11-02
  • 1664
“大家对所里有什么意见吗?”“这个可以有。”一席风趣的话拉近了王会军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 王会军研究员自2001年起任大气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5年5月起,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所长。曾担任国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委员,现为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委员会东亚季风工作组EAMP委员;《Adv. Atmos. Sci.》主编、《中国科学》特邀编辑、《气象学报》、《大气科学》编委;中国CLIVAR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等。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60余篇为SCI(E)收录论文。荣获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等。其主要研究方向:古气候模拟研究、东亚季风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 6月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研究员在教学楼211给同学们讲授《气候变动与气候可预测性理论》之东亚夏季风系统的相关研究现状。慕名前来听课的同学有大气所、气科院、寒旱所以及海洋所等兄弟院所的研一学子们。 首先由地学院华丽娟老师作简短的介绍。随后,王会军老师开篇以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6月24日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为例列举了2006年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旱、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它们都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接着王老师分别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基本特征、东亚夏季风的定义以及其年际变化等方面逐一论述。全球季风区包括亚洲季风、澳洲季风以及泛美季风等,而太阳辐射、海陆差异、大地形等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子。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季风又共同构成了亚洲季风区。王老师对比了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区别,并指出,陶诗言先生等人率先得出在全球是南海季风爆发最早的结论以及叶笃正先生等人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些都是令我国气象学者引以为豪的研究成果。 分析了ENSO、中高纬大气环流(北极涛动)等因子对季风年际变化的作用之后,王老师以问题的形式给大家列举了一系列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比如,季风系统为什么会有季节突变特征,边缘海在东亚季风中的作用如何等等,有待感兴趣的同学回所以后深入研究。 报告临近尾声之际,王老师还耐心地给同学们答疑解惑,和大家一起探讨了气候模式对季风的模拟效果、06年重庆干旱与三峡大坝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西北近年来降水增加的原因等。王老师讲,目前的大多数模式对东亚夏季风的气候评价以及年际、年代际特征模拟地都不好,模式改进是一项很重大的课题。而中国西北降水增加可能是全球变暖或者大西洋的遥相关作用等的结果。 短短的两节课中,王会军老师在传道授业之余还增加了同学们对气象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大家都受益匪浅。 地学院 唐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