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一辆破车,着一身旧衣;一头乌黑的发,一脸爽朗的笑,一出口声如洪钟,气贯长虹······他是我们尊敬的潘云唐教授。3月12日,年逾古稀的他携一路春风走进地科讲坛,为地学院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座从地质历史、人文历史、科技发展三个方面讲述北京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展示了潘云唐教授与北京息息相关的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热爱北京,热爱知识,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的大爱人生。
北京——梦想开始的地方
潘云唐教授青年时期经历坎坷,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直到39岁时才得到机遇再次进入北京,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所以,北京这片天地,正是潘教授那一代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潘教授说,“对商业人士来说,广州深圳遍地是黄金,对做科学事业的人而言,北京遍地是黄金······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是人才聚集和学术交流的圣地”。一曲《相逢在北京》,唱出了潘云唐教授对这片科研者飞翔的天地深沉的热爱。
知人文地理 学博古通今
潘云唐教授从北京悠久的地质历史谈起。北京拥有最古老的地层,出自太古界的迁安群曹庄岩组,中、上元古界发育最好的地方是燕山沉降带,然后北京地区经历了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以至早石炭世近一亿年的长期隆起和破坏,形成凹凸不平的地面,继之而来的是中石炭世频繁的地壳升降运动。第四纪时的北京,新构造运动强烈而明显,主要表现在山地与平原的地形分异和它的继承性上。生动讲述了北京自30亿年前至今的地质变化之后,潘教授详细介绍了新生代溶洞的形成过程。北京附近有很多大规模溶洞,巨大的石钟乳、石笋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着潘教授向大家推荐房山区霞云岭乡上方山云水洞、佛子庄乡下英水村银狐洞、房山区河北乡南车营村石花洞,希望大家在学习的同时热爱大自然这位精湛的雕刻师。
然后,潘教授向同学们讲授了北京的人文历史,从北京猿人的发现过程,以及距今3056年北京城的雏形——蓟城——战国时期燕国首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朝历代在北京的城市格局,历史人物和事件,军事政治地位,有趣的名字变化,以及每个朝代在北京留下的遗迹,如燕京八景,金代留下的卢沟桥,明长城和十三陵,清代三山五园······如同精彩纷呈的画卷,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尤其是在近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在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引领国家前进方向方面始终起着先锋作用,如北京青年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新中国成立后,对北京的建筑道路进行大规模改进,北京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先后承办过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大型比赛,北京成为日新月异的国际都市。
做新时代“开”字型人才
在潘云唐教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作为的一位科学家、学者广博与精深的学识,热爱人生、豁达乐观的胸襟与风范。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他告诫我们这一代青年,不要做“丁”字型人才——只具备文科或理科一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一门专业;要做“干” 或“开”字型人才,不断造就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适合如今信息时代的需要。
“我才72岁,我是老年人里面的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讲座接近尾声,潘云唐教授洪亮的歌声再次响起,伴着同学们的合唱,讲座在快乐中结束了。
潘云唐教授简介
潘云唐 男,1939年5月生于四川合江县,祖籍湖北广济。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
1963一1978年在地质部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
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队班,获硕士学位。1982年任该院讲师,1986年任副教授,1997年任教授。
1989年加入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并任理事。
现任该会副总干事长、公关联络部长、顾问委员会秘书长。又兼任羲黄文化研究院暨华夏教育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教育艺术》月刊编委。又是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人物研究所课题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从1985年起,以科技史、科技人物研究之丰富余材为依据,走上德育讲坛,从事青年理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等单位发表演说100多场,直接听众数万人。
参与国家教委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领导的《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之创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并就此内容向北京市大中小学师生演讲多场。在《教育艺术》月刊发表的文章有:《吴阶平的教育艺术》《教育家牛满江》《科学家与铸魂——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读后》等等。
1993年10月,在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第5届年会上获该会“铸魂金剑奖”,1998年在第6届年会上获“铸魂金杯奖”。
地学院:李翠 供稿